投入乡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资金3500多万元,扶持300多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22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近年来,广西北海市海城区锚定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目标,牢牢守住防贫底线,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夯发展基础,建设和美宜居乡村

  走进赤西村这个北海的“后花园”,道路两旁,白墙灰瓦的楼房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乡村主题墙绘栩栩如生,摇曳翠竹下村民谈笑风生,农事旧物展览馆呈现着这个村的农耕文化,现代农业公园里一片绿意盎然,游客纷至沓来踏青采风。赤西村是海城区“十三五”时期唯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在扶贫政策的扶持下,一年便摘掉了贫困帽子。2021年以来,该村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借势发展,全力建设和美乡村,荣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以前的卫生死角,经过清理和改造后,变成了满园绿色。”赤西村党总支书记陈志东介绍,近年来,在海城区委区政府的有力扶持下,该村大力完善农村道路、污水、供水等基础设施,推动打造“两高”沿线的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微田园、微菜园和微果园。

  海城区投入3500多万元全面改造提升全区村庄路、水、电、网络、公共绿地等乡村基础设施,完成农房风貌提升房屋整体改造614栋,改造庭院69个,整修建设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等共38处。

  “以前村庄道路泥泞、污水横流,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改造,硬化了道路,安装了路灯,建设了公园,现在我们就像住在花园里,很舒心。”赤西村塘儿村七组赖元初说。

  “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带头,村民积极配合,大家上下一心实施‘三清三拆’,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整个村的村容村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游客都慕名而来拍照打卡。”陈志东说,有了党委政府的政策,有了职能部门的联动,加上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大家干劲十足,大力推进农村道路、污水、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河流清理、田园整治、退耕还林等工作,打造了和美乡村。

  据统计,海城区共发动村民投工投劳1.33万人次,清拆垃圾2150多处。该区村庄绿化率超过80%,农村道路保洁覆盖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乡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更生态宜居,群众幸福感成色更足。

  壮乡村产业,推动村强业旺民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兴则农村兴。海城区紧盯区位优势,深挖和整合发展资源,探索发展庭院经济,扶持壮大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激发脱贫户、监测对象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放大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效应。

  谈起庭院经济产业发展,赤西村脱贫户姚远庆深有感触。他从2013年就开始养殖斗鸡,经过10年,逐步完善了斗鸡养殖技术,但由于市场风险较大,一直没有扩大养殖规模。今年,他听说政府对庭院经济有扶持政策,趁机开展庭院+基地养殖,扩大了规模。在海城区庭院经济项目团队指导下,姚远庆庭院养殖的斗鸡从50羽发展到150羽,养殖基地从1亩扩大至3.5亩。目前,他正在申请庭院经济产业项目验收,验收通过后预计可获得6000元奖补。

  “我们村里有4户人家养殖斗鸡,边养边销,主要供应周边市场。我每个月都有斗鸡出售,每只至少卖到两百多元,单养殖这一块,家里今年就能增收3万多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姚远庆说。

  “我们今年7月出台了《北海市海城区庭院经济特色产业项目实施方案(试行)》,对农户利用自有住宅院落内外的房屋、空地及水面等资源,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流转经营等方式发展庭院经济的产业项目进行奖补。”海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长、乡村振兴和水库移民工作局局长龙光坤介绍,海城区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力量,科学规划庭院经济产业布局,集中力量打造1-2个特色主导产业,初期投入了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财政衔接资金20万元开展试点工作,鼓励农户和经营主体参与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庭院经济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劣变优、从小变大”,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庭院经济产业发展覆盖面,发展壮大庭院经济,推动农民群众就业增收、乡村产业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海城区从高德街道赤西村、翁山村选取了7户农户参与庭院经济产业发展试点,预计每户平均可增收1.2万元以上。

  此外,海城区投入270多万元,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创建有机食用菌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全区130名脱贫群众入股,累计分红超13万元。海城区还采取“带种带养”的模式,带动87户脱贫户、监测户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脱贫户、监测户除了享受以奖代补政策外,还可享受保底回收收益,年户均增收约6000元。基地已带动周边10名脱贫对象就业,年人均增收2.6万元,为属地村集体收入年均贡献6.5万元以上。

  抓重点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海城区牢牢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采取“4+2+2”的工作模式,实现监测帮扶网格化,强化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措施落实,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落实帮扶措施。

  “能领取到免费的鸡苗和饲料,真是太好了,政府的这个产业帮扶将让我们残疾人多一项收入。”高德街道军屯村残疾人脱贫户陈志宇领取50羽鸡苗、240斤饲料后,激动地对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9月19日、25日,11月5日,海城区残联开展2023年“阳光助残基地”生产物资发放活动,分批向120名农村残疾人发放6000羽鸡苗、2.88万斤饲料,并为受助对象提供现场培训、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

  “阳光助残基地”项目优先将符合条件且有劳动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户纳入帮扶范围,充分发挥土鸡特色养殖优势,促进残疾人群众提高生产劳动技能。2023年“阳光助残基地”项目帮扶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特困户共计90人,辐射带动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

  “为解决农村残疾人、弱半劳动力就业难、单位安置难、融入社会难等问题,我们在赤西村、军屯村打造了北海市首批‘扶志家园’,为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训练、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岗位。”海城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张新强介绍,该区通过网格化全面排查掌握底数,建立残疾劳动力、弱半劳动力需求数据库,对有意愿者就近吸纳到2个“扶志家园”,进行统一帮扶服务。“扶志家园”实行“5+2”的作息制度,内设工作场地和午间休息场所,配备有电视、空调、饮水机等基本生活设施并提供免费午餐,为残疾人在“家门口”提供集就业、托管、照护和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实现“帮扶一个人、温暖一个家”。

  海城区整合企事业单位资源力量参与残疾人就业工作,吸纳广西惠科光电、北海逮虾记食品有限公司、北海国发川山生物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参与共建“扶志家园”,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垫资采购、免费发放原材料,全面跟踪指导并保底回收成品等模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该区2个“扶志家园”已解决25名弱半劳动力、残疾人就业,其中脱贫、监测群众12名,最低每月增收1810元,有效防止残疾人返贫致贫。

  同时,海城区根据就业困难的脱贫劳动力群体的实际,按需设岗,针对性开发生态保洁员、社会治安协管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就业。2023年,该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53个,对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缺乏、无业可扶的脱贫劳动力开展就业帮扶,实行托底安置。

  强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旅游名片

  “快乐研学赤西村,挑粮种薯制香囊。生活美好从哪来?脱贫致富志气扬。”9月20日至22日,赤西村研学基地迎来了1000余名海城区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开展乡村旅游研学。该校四年级学生傅妤珊在参加研学后创作了一首诗——《赤西研学》,点赞了自己在村里的所见所闻。

  “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研学,让学生在种植、采摘、挑粮、编织农具等劳作中体验农耕艰辛,在参观赤西农事旧物博物馆和乡村观光中熏陶农耕文化,在体能研学项目中强身健体,学生们回校后还通过写诗来反映对乡村振兴和研学的感受,极大推动了学生健康发展。”海城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骆春燕说,该校每年都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到赤西研学,体验农民耕种的辛劳,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有力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我们深挖乡村文化底蕴,赋予研学活动更丰富内容,致力推进传承好农耕文化,把乡村振兴的理念传导到群众中来。”龙光坤说。

  海城区整合流转13亩土地,投入2200多万元建设打造研学基地,开发农业观光科普、村落文化、农耕体验、休闲娱乐拓展等特色主题研学功能,致力打响擦亮乡村旅游研学品牌。2023年以来,该基地共接待研学及团建等各类活动人群6.56万人,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26.7万元,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能让我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传统服饰。”9月30日,身着汉服的巴西游客迈克边在化妆师的帮助下调整妆容为汉服游园准备,迈克边介绍说,他通过当地朋友知道流下村正在举办“我们的节日·迎中秋庆国庆”主题活动,当天特地赶到流下村体验汉服游园。

  每逢传统节日,海城区都会在赤西村、流下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举办系列节庆活动,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游客远道而来参与体验消费,更好地联农带农,让村民增收致富,继续擦亮乡村振兴品牌。

  “我们将赤西村、流下村本土生态旅游资源、乡村观光元素糅合开发设计推广赤西至流下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向游客推广推介。”海城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袁珏介绍,该区通过开展乡村旅游特色活动、开发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游客出行游玩、寻找乡愁的桃源之乡,让特色乡村旅游更有“玩法”更具“游点”。

  2023年以来,海城区开展“我们的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春联下基层”等特色节庆活动46场次,文化惠民演出12次,参与市民游客达8万人次。2023年赤西村、流下村累计接待游客达到20.2万人次。(黄玉春、裴凤)